Christianity and China—A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

Product Name in original language
基督宗教與中國(歷史•哲學篇)
Author / Editor
HKD120.00
In stock
Add to Wish List

在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,中國人何去何從?信了耶穌的中國人,不拜祖先的中國人還是不是中國人?當擁有全世界最多信眾的基督宗教(天主教、基督教、東正教等),與全球人口最多、五千年來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相遇,兩者自晚明迄今產生了不少衝突。


本書由淺入深,從中國基督教信徒所面臨的兩種價值的矛盾,到基督教與晚清社會的碰撞,以至與新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,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分析這兩個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的認識、交流與交鋒。


本書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外,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呈現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遇的面貌,展現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,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,亦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。

ISBN
978-962-937-242-2
Pub. Date
Jul 1, 2015
Weight
0.44kg
Paperback
288 pages
Dimension
165 x 229 mm
─課堂裏有些經歷,讓人印象難忘。正如寫這篇序文的時候,我始終想起,那位同學問我的問題。
那是一節「中國文化課」課後,一位男同學向我走過來,說:「老師,抱歉,我想問:『我是基督徒,不拜祖先。請問,我還算是中國人嗎?』」
我有點錯愕,可又完全明白發生了甚麼事。
那一課,我講的是「華夷之辨」─就是如何定義「中國」和「非中國」,或者「中國人」和「非中國人」的問題。我舉了「地域」、「種族」、「法律國籍」、「文化認同」等幾個衡量標準。講到最後的「文化認同」準則,我向同學提問:「如果熟悉或認同中國文化就可以稱為『中國人』,那麼,利瑪竇(Matteo Ricci 1552–1610),還有戴德生(James Hudson Taylor 1832–1905),他們是否可以稱為『中國人』呢?」
上述困惑是中國基督徒面對的難題。─或者也是我們在寫作這本書,讀這本書的時候,必須面對的問題。
近數十年來,研究「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」的成果相當豐富。不計算明清來華傳教士的著述─單說與本書名字相近的著作就有好幾本 。由德禮賢(Pasquale M. D'Elia 1890–1963)的《中國天主教傳教史》 和王治心(1881–1968)的《中國基督教史綱》 算起,研究中國或香港基督宗教史的通論專書也有不少 。謝扶雅 、林治平 、 夏其龍 、謝和耐(Jacques Gernet) 、卓新平 、梁家麟 、莊祖鯤 、戚印平 、邢福增 、趙建敏 、杜小安 等專門研究中國基督宗教史的名家,或篳路藍縷,或至今筆耕不輟。台灣周聯華曾出任蔣介石、宋美齡的牧師,出版了《基督信仰與中國》 。羅香林 、呂實強 、梁元生 、李金強 、黃一農 、黃正謙 等,都有與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關的專題著作。典範在前,再多寫一本《基督宗教與中國》,意義何在?
而且,我還要說:我不習慣批評別人著作的不足。當我閱讀黃一農:《兩頭蛇: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》,我馬上對王徵和申氏的故事着迷。因此在這本書中,我情不自禁大量引述了黃一農已經作了介紹的材料,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動人又哀傷的故事。去年,我寫了一篇研究「進化論」(或譯演化論)對孫中山信仰影響的論文 ;最大原因,正是我讀了黃宇和研究孫中山倫敦蒙難的巨著 ,由此深深明白考據的艱難和快樂,同時喚起了我對孫中山的關注。還有,讀了史景遷(Jonathan D. Spence)的《太平天國》 ,我明白了甚麼是「史識」。對於這些著作,我怎可能不佩服?

導論

人間神話:傳教士•早期華人信徒的故事

第一章 三百年孤寂:王徵與申氏的故事

第二章 吃飯!馬禮遜的重大問題

第三章 梁發的屋子:第一位華人宣教士的屋子毀掉了─ 兼論威廉•裴利的「鐘錶匠類比」

中國不在天地之中:晚清與民初的中國基督宗教

第四章 宣傳,茲事體大:「上帝會」如何招兵?

第五章 成也宗教、敗也宗教:太平天國覆亡的一種假設

第六章 「愚昧」與「無知」之別: 從晚清破除西洋妖術的「糞桶妙計」說起

第七章  血淚未乾的吵架: 1922–1927年「非基督教運動」的幾個觀點

第八章  等待三百年的發現:晚清與民國反教風潮有何不同?

五星照耀下:當代中國政權管治下的基督宗教

第九章  為人民服務之一: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基督宗教的「統戰」

第十章  為人民服務之二:「教義」與「為祖國多作貢獻」

第十一章 難以解拆的糾結:中梵關係

第十二章 大題小做:「共產主義,可以讓宗教消失嗎?」

不可「憑信心」:歷史材料與文獻可靠度問題

第十三章 盤古•女媧•阿無羅漢: 讀「明清開封猶太人碑」隨筆

第十四章 歷史材料的拿捏:以曾國藩公文、私人書信對 天津教案的敍述差異為例

第十五章 文獻「可靠度」之一:關於孫中山信仰的兩條材料

第十六章 文獻「可靠度」之二:宮崎滔天、宋慶齡對 「孫中山信仰觀念」的論述和詮釋問題

第十七章 文獻「可靠度」之三: 關於1949年蔣介石求籤的「記述」

終篇

第十八章 信則有不信則無?宗教導人向善?: 關於宗教的本質和功能

馮志弘(1978–),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學士、哲學碩士、哲學博士。2006–2014年,任職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、中文及歷史學系;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。主要研究範疇包括:唐宋思想與文學,宗教與中國文化;著作包括《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)、《大學詩選》(編)(東岸書店,2001)等,並在《清華學報》、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、《人文中國學報》、《新亞學報》、《宋代文學研究叢刊》等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。

作者訪問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n2i0H1fh9o&list=UULe6FfnRBvxvWzo9gc8s6mQ&index=527